创新机制,做好源头治理文章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加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近年来,房山区不断把基层治理的重心向农村和社区倾斜,坚持多领域统筹、多角度发力,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
房山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在源头治理上下功夫,针对不同诉求创新机制,分类办理,充分整合行政资源、司法资源、社会资源和村(社区)潜在资源,多渠道、多点位收集群众诉求,多领域、多方位同向发力,理顺群众的焦虑情绪,深化基层治理做到有广度、有深度、有精度、有力度。
长阳镇万和家园社区“我来办工作室”接待群众咨询
【资料图】
建立“我来办工作室”,积极回应群众信访诉求。信访工作是送上门的群众工作,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针对基层信访矛盾多发趋势,房山区将信访工作触角延伸至所有行政村和社区,在全区457个村210个社区建立“我来办工作室”,方便群众反映各种诉求。“我来办工作室”每天安排至少一名“两委”干部,负责接待群众表达诉求,并明确每周三为村(社区)党支部书记接待日,帮助群众答疑释惑、解忧化难,确保群众“有事找组织”落到实处。
在此基础上,全区组建由村(社区)党支部书记任组长,“两委”干部为组员的工作队伍,定期排查、定时走访、定点接访、定期会商,切实为群众信访提供全天候服务。
同时,结合各村(社区)基层社会治理具体特点,组建一支由党员、退休干部、退役军人、村(居)民代表等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人熟、地熟、事熟的综合优势,广泛收集涉访信息,就地化解信访矛盾,真正实现信息掌握到位、矛盾化解到位、社会治理到位。
自2021年初“我来办工作室”组建以来,全区累计处理矛盾隐患2.2万件次,及时就地解决率达95%以上,到区以上部门信访量批次和人次环比分别下降22%和31%。
建立“您来提、我来办、办到底”机制,认真回应群众日常生活诉求。接诉即办工作是检验基层治理工作质效的试金石,群众日常诉求能否及时办理、彻底办结直接影响群众幸福指数和社会文明程度。
针对市民诉求涉及广泛、内容复杂、缓急不一的特点,房山区建立“您来提、我来办、办到底”机制,实行“线上+线下”联动,“部门+属地”联动,“具体办理+举一反三”联动,努力做到解决一件、安稳一片。充分发挥区域化党建引领作用,党员干部带头“办单”,网格员落实“七个主动”工作职责,根据诉求类型“分类处理”,对急难险重诉求和突发情况做到即时处置、即时结报、即时跟进,对未解决诉求实行“办到底”。以线上诉求为主线索,在线下加强与村(社区)居民沟通交流,普遍建立社区(村)居民议事厅、民情恳谈室、微信交流群等,制发“您来提、我来办”服务卡,方便群众随时随地、多种渠道直接反映各种诉求,消减诉求解决的中间环节。制定区级接诉即办综合考评办法,将主动治理、未诉先办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压实各方承办责任,确保诉求全程办得快、办得实。2022年全年12345市民诉求满意率达94.35%,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
房山法院与房山区司法局、区人社局、区总工会联合举办房山区劳动领域纠纷调解“一站式”司法确认机制启动仪式
建立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积极回应群众涉诉诉求。民事纠纷是困扰群众生产生活的烦心事,也是影响区域安全稳定的重大隐患,针对这一问题,结合房山区实际,探索房山版枫桥经验,研究制定《关于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深入开展诉源治理工作的意见》,在全市率先成立区级矛盾纠纷多元调解中心,与区法院共同建立人民调解协议“一站式”司法确认机制,推动“提前介入、全程监督、预先审查”一体化联动。
同时,加强区、乡镇(街道)和村(社区)三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组建27个乡镇(街道)调委会和654个村居调委会,形成“属地管辖、分级对接”的三级纠纷调处体系,有序推进调解平台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有效化解了一批历史遗留问题。
截至目前,基层治理单位受理纠纷占比100%,基层治理单位调解化解成功率63.64%。深化“多元调解+速裁”,完善立案、调解、速裁“三点连环”工作机制,在区法院内部及6个基层法庭组建16个调解速裁团队,将调解员编入团队,落实调解前置程序,做大做强诉讼前端分流化解。2019年以来共调解导出案件91540件,调解成功26777件,速裁结案40855件,占全部民事结案量71.94%。“多元调解+速裁”工作得到最高人民法院肯定,获评北京市法院司法改革“微创新”优秀案例,5个团队荣获北京市法院10佳调解速裁团队、优秀调解速裁团队称号。在此基础上,成立区信访诉求人民调解委员会,由区矛盾纠纷多元调解中心选派专职调解员入驻区信访办开展现场调解、提供调解咨询。